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也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不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防强校贡献了重要力量,青岛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苏东林院士团队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承担“天和”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吴志强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明章鹏是北航高等理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三分之一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李兴乾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操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研制的、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团队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健康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健康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一大批哈工大校友,他们心怀航天梦想,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理工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北理工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创新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刘伯明,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何宇,2007级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敬铮,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郑伟,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黄克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天地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成功。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团队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两型天线,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1978年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健康和安全是载人航天探索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担任总体室主任。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健康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操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健康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健康监督。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