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日前发布了《网络犯罪案件审判(2019-2023年度)》,详述了该院近五年来审理的网络犯罪案件情况,其中一宗“窥私”案格外引人关注。
被告人巫某某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某品牌摄像头的用户及密码数据库,将其整合至自行开发的App中。他所掌控的摄像头逾18万只,涉及医院、家庭、养老院、实验室等多个场所。巫某某向所谓“客户”收取68元至688元不等的会员费用,以提供实时监控画面。最终,法院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罚款十万元,并没收其违法所得八十余万元。
巫某某一人操纵如此庞大数量的摄像头,其行为令人震惊,再次凸显公众隐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背景下,摄像头制造与运营企业亟需提升安全技术水平,为用户隐私安全筑起坚固屏障。同时,公安机关加大对黑产全链条的打击力度,显得尤为关键。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加大针对源头的执法力度,多次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除严打源头外,遵循“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逻辑,强化对者的惩治同样重要。
巫某某等人敢于从事此类违法行为,主要源于其所带来的巨额收益。若无众多者愿意付费购买监控画面,此类非法交易不会如此猖獗。然而,由于者数量庞大、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加之跨区域执法成本较高,使得对者的常规化、高强度打击存在一定困难。
现行法律下,除非者利用监控画面实施威胁、敲诈等行为,否则往往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发现,其违法成本也相对较低,多以罚款或行政拘留处理,未达到刑事处罚标准。行为不易曝光且违法成本低,这或许是大量者得以藏匿暗处、肆意妄为的原因。
尽管面临上述现实难题,鉴于黑产的严重危害性,仍有必要在打击者层面加大力度。以巫某某案为例,查明付费购买监控画面的人员并非难事。对其中情节恶劣者施以罚款或行政拘留,有望产生一定的震慑效应。当大众普遍认识到行为被查处的风险显著增加,即使仅受到行政处罚,亦足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进而压缩市场的规模。
综上,者同样是犯罪链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对源头的严厉打击,以往对此类群体的治理尚存不足。弥补这一短板,将有助于构建全面打击黑产的合力,更好地守护公众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