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迁6月19日消息(记者庄滨滨)进入6月,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全国最大的碧根果育苗基地里郁郁葱葱,一棵棵果苗迎风摇曳,长势喜人。再过一段时间,这批果苗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生根结果,将泗洪味道传到更远的地方。
江苏泗洪,坐拥洪泽湖40%的水面,是有名的农业大县。作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诞生地,昔日的“改革”精神谱写了“春到上塘”新篇章,也激发了泗洪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产接二连三,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生态底色追青逐绿……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江苏泗洪,解锁这片土地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垫湖村所在的上塘镇地处泗洪县“西南岗”,曾经,这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丘陵地区,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是江苏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村里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想法。
土地分下去,“大田”变“小田”,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村子彻底改变了“穷模样”。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赞扬了垫湖农民的做法,也让垫湖闻名全国,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始终飘扬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最前线。为了顺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垫湖村从2009年开始,陆续流转全村1.3万亩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和碧根果等特色产业种殖户。
“我家14.4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亩收入750元,这笔收入加上养老金,我现在的生活花费就够了。”任楼甫谈起现在的生活,话语里充满喜悦。对于年轻的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去村里的纺织厂、“三来一加”工厂打工。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到村里。
农场主王续皓之前在外打拼,听说老家村里搞起了碧根果育苗种植,毅然回到家乡,开起了家庭农场。“在省农科院的帮扶下,村里开始了碧根果育苗种植,如今规模上千亩,亩均收入六七千元,带动12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王续皓告诉记者,未来,村里将开展碧根果深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靠着“改革”精神,垫湖村朝着民富村强的道路不断迈进。在泗洪县半城镇,当地成立了缤纷泗洪小龙虾产业化联合体,改变了过去养殖户“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产业化思维,将优质的泗洪水产品,卖到了大城市消费者手中。
在产业化联合体龙虾加工车间,一筐筐小龙虾经过分拣后,进入蒸煮、冷却、封装、浇料、液氮冷冻等环节,可实现当天生产,当天送达都市消费者餐桌。
这个由国企牵头,采取“国有平台公司+行业协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运作的联合体,总投资5000万元,实现了小龙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全县稻虾共作养殖面积超过5万亩。“我们以高于市场价格1元每斤直接收购小龙虾,带动周边1000户养殖户亩均净增收200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晶晶告诉记者,未来联合体将积极发力预制菜等领域。
围绕优质稻米、高效水产、绿色蔬果、生态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泗洪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攻方向,聚焦农业标准化、项目化、品牌化,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8亿元,同比增长2.8%。
走进江苏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磁组件生产车间,16条自动化生产线G智能车间里,仅有几十名工人操作。在串焊生产工位,工作人员在面板上输入生产指令,上料后,生产工序即可自动运转。“机械臂生产的光伏片,可以自动传输到光伏玻璃区域,自动粘贴。”车间工作人员许肖肖告诉记者,整个生产全流程可视化、可追溯,一旦出现问题产品,设备可自动发现,避免进入下一个流程。
“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公司总经理周伟告诉记者,作为光伏巨头东磁股份在泗洪布局的第二个项目,江苏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落户,主要从事光伏电站、储能等光伏设备研发,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0亿元。
谈及项目落地,泗洪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负责人范君由衷地说,开发区采取“全员”的工作方式,由企业提供资料,所有手续由政府工作人员。项目投产后,政府派专人驻点,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最高效的服务。
“泗洪强化全身心服务,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解,保障项目快速推进、企业稳健运行,着力打造营商环境优化服务2.0版,持续擦亮‘泗好办’服务品牌。”泗洪县委、县长耿晓云说。
随着东磁等光伏龙头落地泗洪,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泗洪,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也带动了泗洪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泗洪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泗洪大力发展以机电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光伏新能源4大主导产业,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智能终端3个先导产业,高端纺织、绿色家居等X个特色产业的“4+3+X”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招商,宿迁形成了“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方阵。
庆邦电子元器件(泗洪)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被动电子元器件的企业,智能化车间内,全自动组立机、绕线机、外检机、一体成型机、自动涂胶机设备等智能装备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同时,关键岗位实现了“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让企业用工人数由高峰期的3500人降至目前的1200余人,年产值提高了5倍。”企业相关负责人吴锐告诉记者。
产业迈向高端,智能化生产愈发重要。为让更多企业乘“云”而上,加“数”前行,泗洪积极引导传统企业紧扣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按照计划,2023年,泗洪将创建省级智能工厂2个以上、市级以上智能车间11个以上,新增智改数转诊断企业180户以上。
“不管哪个地方,只要有螃蟹养殖,都知道临淮的渔具。”渔具经销商秦立军在洪泽湖畔的临淮镇从事渔具销售30多年,每年10月左右,前来临淮镇渔家创业公社拉渔具的车辆常常排起长龙。
临淮镇靠近洪泽湖,2020年前,镇上不少渔民都在洪泽湖里捕鱼、搞养殖,编织的渔具多为了捕鱼。随着洪泽湖禁捕十年政策推出,几千名渔民纷纷“洗脚”上岸。临淮镇政府积极引导,投资3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渔家创业公社,让零散的渔具加工产业,逐渐走向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日前,记者来到临淮镇渔家创业公社,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30多家渔具门店整齐排列。“养殖螃蟹、龙虾用到的网箱、地笼等渔具,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购齐。”临淮镇小街社区党支部余先宝告诉记者,政府提供客源、资金等扶持,引导商户们“抱团”发展。未来,创业公社将试水线上直播销售,同时注册商标,推动渔具产业提质增效。
一条老街,在渔具生产的赋能下,每年销售额超2亿元。创业公社的带动意义不止于此,临淮镇还以创业小镇为载体,推动全镇设置居家灵活就业点建设,带动群众就业300多人。
在临淮镇徐圩社区,一处渔具加工点内,十余名居民正在紧张赶制一批渔具。“政府建了大棚,我们在家门口加工渔具,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让渔家公社销售,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真正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今年50岁的孙荣兵以前是个渔民,上岸6年来,村子拆迁住进了楼房,自己和乡亲们也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
上岸的渔民有人在家门口就业,也有人在洪泽湖湿地景区吃起了“旅游饭”。孙成英是洪泽湖湿地景区的一名游船驾驶员,三代渔民出身,搞过养殖,退圩还湖后,他进入湿地景区工作。“刚来的时候,我驾驶的小船只能坐10个游客,随着景区环境变好,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我的游船已经能坐四五十个人。”
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孙成英告诉记者,随着2020年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各方面设施不断改善,日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现在的景区,可以说春走芳草地、夏绕碧莲池、秋赏芦花黄、冬观万鸟飞。”景区导游部部长王静带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满目青翠,让人心旷神怡。据悉,随着景区大面积植被恢复后,鸟类种类增加到226种,总数增加到50余万只。
洪泽湖湿地景区的保护创新,是泗洪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好生态,引得游人竞相打卡。今年“五一”假期,泗洪洪泽湖湿地日均接待量超3.6万人次,成为宿迁市景区“顶流”。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擦亮。“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创新。我们将赓续‘春到上塘’精神,奋力开创‘最富活力改革试验区’建设新局面。”泗洪县委杨云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