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是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新兴领域,由于长期被美国和日本技术垄断,国内受技术和产能限制,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而在阜阳,有这样一家企业,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实现量产,不仅填补了安徽省此项产业空白,还得到了科技部重点专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等立项支持。
走进位于颍泉经开区的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里,一堆堆不起眼的铁、铜、硅、硼等原材料在巨大吊臂的搬运下,进入高温熔炉重新熔炼。
“我们会有一个光谱的成分分析,确保成分准确精确以后,我们会进行浇铸,然后形成母合金。”公司制带车间工艺工程师刘鹏介绍,母合金的品质决定着带材以及产品的品质。
完成了第一道工序,这些母合金再经过高温重熔和极速凝固等程序,一条条纳米晶软磁薄带就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送往辊剪车间进行切割,制成不同尺寸的带材。
“目前,这个车间满负荷产能可以达到每个月120-150吨,主要发往江苏广东及安徽一些地区。”公司行政人员陈其广告诉记者。
在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了这些“薄如蝉翼”的纳米晶软磁带材。据企业副总罗顶飞介绍,国内纳米晶带材虽已实现产业化,但由于技术难度高,国内产能有限,高性能的产品大多还依赖进口。
“薄就是满足现在光伏和车载市场高频特性的需求,宽是因为随着我们的电子元器件的功率越来越大,对电子元器件的体积要求更大,原来是靠一种拼接的方式来组成。”公司副总经理罗顶飞介绍。
改变从2018年8月智磁新材料入驻阜阳开始。在政府支持下,仅用一年多时间,这家企业就建成示范生产线并进行批量生产,产能跃居国内前列。随后,企业又成功研发出新一代10微米+级超薄纳米晶材料,攻克了行业技术瓶颈,达国际领先水平。企业生产的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的市场占有率跃居细分行业国内前三,填补了安徽省的产业空白。
2022年,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完成了由一个“科创团队”到“细分行业国内头部企业”的蝶变。
“成绩非常显著,因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在国家层面上,在工信部层面上,是非常高的荣誉,一般企业通过十年八年努力,都未必能达到。”颍泉区经信局总经济师张杨海告诉记者。
企业蝶变的底气是什么?重视创新是根本。企业落户阜阳之初,就组建了由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非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连续多年将超过20%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累计申请并获批授权专利近30多项。
目前企业已建成国内首套千吨级宽幅超薄纳米晶压力带材生产线毫米的纳米晶软磁带材,带动下游元器件及终端应用,满足电子电力行业向小型化、节能化和高频化的发展趋势。
从无到有、从有到专,这家从“零”开始的阜阳企业,成立短短几年,便打破国际上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绩耀眼的背后,源于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更离不开阜阳良好的营商环境。
像智磁新材料创新团队一样,近三年来,阜阳已招引近5000人前来投资创业,其中不乏在外打拼的阜阳籍企业家和高层次技术人员。阜阳这片投资热土正成为汇聚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保姆式服务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走向专精特新的舞台,为阜阳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