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此次活动,分别是珠绣廖娟、蜀绣蒋梅、川菜传统制作技艺(蓝光鑑传统调汤技艺)杨璐、煎茶窑传统陶器制作烧制技艺朱夏、周家刀锻制技艺叶粮彬。
此次活动为贯彻落实习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及文旅部等七部委《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号)、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相关要求,加强青年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在非遗主题沙龙上,各区非遗代表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工作者积极分享个人心得,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内容丰富多样的沙龙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为今后非遗发展传承提供许多新的思路。
天府新区周家刀锻制技艺的青年传承人叶粮彬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深知传统技艺的没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萎缩、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锻制过程的费时费力,使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越来越难。我们改良了生产工艺,增加了空气锤、液压机、高频炉等,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钢印的完整率以及环境保护。作为非遗青年人员,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叶粮彬是“周家刀锻制技艺”传承人,在2019年时拜“周家刀锻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周光兴为师,随周光兴学习传统制刀技艺已有3年,已熟练掌握周家刀锻制技艺。学艺以来坚持不懈开展传承,不断学习和研究周家刀锻制技艺,并全身心致力于周家刀锻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让非遗走进现实,让更多的家庭用上质量可靠的非遗手工刀具。
天府新区蜀绣技艺的青年传承人蒋梅表示,观世界之高、之精、之奇,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非他国能比拟,目前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要通过“东张西望”的视觉格局,“瞻前顾后”的传承创新发展,“里应外合”的当代内容,最终在本时代起再次引领世界文化、艺术等朝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是一种以“以针引线”的原理上下穿透底料而形成图案纹样的传统手工技艺。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绣种,有着38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打通国内外贸易枢纽的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出口的便是以蜀绣等丝织物为主的商品,由于产能与经济价值等地位,于明清时期与苏绣、湘绣、粤绣共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天府新区川菜传统制作技艺(蓝光鑑传统调汤技艺)的青年传承人杨璐说到,下一步,他们准备积极参加省、市和区里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时也将联合各大美食协会、四川名优农林特企业、非遗协会等与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共同打造“天府川集”平台和活动,继续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川菜传统制作技艺(蓝光鑑传统调汤技艺)从创始人蓝光鑑开始历经几代传承,始终专注于传统川菜调汤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还原最传统川菜制作的传统技艺,并以蓝光鑑传统调汤技艺的继承和发扬,打造了“有云川菜体验中心”、“蓝光鑑川菜美学陈列馆”等,让更多群众能品尝到传统川菜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天府新区煎茶窑陶器制作烧制技艺的青年传承人朱夏说到,煎茶窑陶器制作烧制技艺从创始人徐月超开始不断学习制陶烧陶手艺,历经几代传承,不断优化改善制陶工艺。
目前作为传承人朱夏继承了父亲朱章和手艺,不断学习煎茶窑陶器制作和创新设计,完善陶艺研学基地,新建陶艺精品展销馆,更换研学设施设备,并对厂区路面进行维护改造,对老窑进行修缮维护,力求将传统手艺继续传承发扬。她的目标是让煎茶窑陶器制作技艺能够更好的“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煎茶窑陶器制作技艺,感受煎茶窑陶器独特的魅力。
天府新区珠绣技艺的青年传承人廖娟表示,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传承,青年群体在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中,要更加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并且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
珠绣在中国传统绣种中又称“穿珠绣”“缉珠绣 ”,起源追溯到上古神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珠绣是用针穿引各式珠子来替代丝线,并采用刺绣、编织、组合等多种技法形式,绣于纺织品上的工艺。因珠绣多变的工艺制作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它在现代家居服饰装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021年,珠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今天府新区珠绣传承人廖娟,精进传统珠绣技艺,并将其发展创新,探索传统刺绣与文化的结合,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创新性的研发年轻人喜爱的作品,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她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一文化传统,再次让珠绣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小天从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了解到,下一步,天府新区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文旅部等七部委相关文件要求,发挥青年群体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进程的作用和时代使命,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