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坚定、技能过硬、敢于担当、作风务实;他们勇挑“急、难、险、重、新”任务重担,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光发热;他们攻克技术难题、参与国家重大活动;他们用自己的青年之志,担起时代重责——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青年突击队”。
自1954年中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诞生,经过70年的发展壮大,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青年突击队员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身影。如今,青年突击队已经走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成为创业、革新、奋进的生力军。
青年突击队的诞生,是历史和青年的选择。1953年10月15日,北京展览馆工程破土动工,这是苏联援助的重点工程。因为工期只有一年,建筑工艺水平要求高、任务重。当时的建筑企业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上很难跟上任务要求。负责工程的5名苏联专家曾因施工进度毫不避讳地批评中方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1954年初,北京展览馆工程进入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这座建筑面积为4.4万平方米工程在当时是相当紧急和重大的。这个工程跨度32米、高22米,最大的施工难题是——工业馆拱顶支模。7个木工组没有一个敢接这个“活儿”。更关键的是,1954年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了,大批工人要回家过年。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公司团委对青年工人的和技术情况作了调査摸底,报公司党委讨论后,决定根据自愿的原则成立青年突击队。
就这样,1954年1月13日,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建筑工地上成立。队伍由18名技术水平较好的团员和青年组成,年仅32岁的青年木工胡耀林作为队长,这支突击队被命名为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
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到3个小时就完成了计划7小时才能做完的水泥海槽;一天便完成了原计划用两天做完的180根撑头,同时还支援其他3个木工班组完成了1月份的计划。
突击队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18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原计划用478个工作日完成的任务。直到今天,这仍被很多人称作奇迹。
在突击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展览馆工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施工,施工进度和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前苏联专家的标准,一时间,青年突击队员成了现场的“明星”。在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一个月之后,展览馆工地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
出色地完成了北京展览馆工程后,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先后又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市委大楼、广播大厦、工育馆等重要工程的施工,为首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4月,团中央处接见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夸奖他们“带了个好头”。同年12月,中央批转北京市关于青年突击队工作的报告,肯定了青年突击队的首创精神。
与此同时,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工地上,另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了,它就是北京建工三建公司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该突击队以承接71项任务、平均完成定额145%的成绩在行业内引发轰动,这一数据相当于节省了772个人工,减少12吨钢筋使用。张百发带领突击队员学习焊接、混凝土浇筑等工艺,在工程现场,突击队钢筋施工高效快捷,还能协助其他工序,被誉为“全能集体”。
“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这是当时建筑行业流行的一句线年成立的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看来,创新工艺工法并非高不可攀。作为团队领头人的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突破传统。通过努力,他考入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学习数学,无论走到哪里,他总带着小书包,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带领突击队员在人民大会堂建设现场进行放样工艺挑战,7天的工作量仅用3天半就完成了,还将计算方法变成了简易的计算表,提供给工友使用。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青年鲁班》,影片主人公李三辈因技术革新被誉为青年鲁班,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
队、张百发队等一批著名的青年突击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自那时起,青年突击队就像一股春风,迅速推向全国。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成立青年突击队的热潮,他们迅速出现在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历时半个多世纪,青春常驻。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美丽之花。
2022年5月10日,习总在庆祝中国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共青团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组建青年突击队并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3年4月1日,共青团中央召开了加强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团组织加强历史传承,增强历史主动,彰显历史担当,更加坚定地举起青年突击队这面青春的旗帜、光荣的旗帜,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勇打头阵、争当先锋。
据统计,仅2023年,北京市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防汛抢险、扫雪铲冰、抗震救灾等领域,累计组织一万余支青年突击队、号召近16万人次团员青年,他们以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甘于奉献、吃苦在前,勤于创新、拼搏在前,善于团结、奋斗在前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成为创业、革新、奋进的生力军。
在2023年“23·7”特大暴雨灾害中,还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积极投身保护实验设备和农田的抢险救灾中。他们就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组成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与损失评估突击队。
在连续降雨后,河北省陆续启用7处蓄滞洪区,蓄滞洪区内多是农田,有些地方是高标准农田。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蓄滞洪区内的农田淹没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迅速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梳理针对京津冀特大暴雨灾害的关键环节,根据此次降雨过程特点和蓄滞洪区陆续启动的情况,对国产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影像数据下载、影像预处理、洪涝灾害前后的水体提取与变化监测分析等环节进行了部署和深入分析。
此外,团队在第一时间完成了国内首个针对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启用的蓄滞洪区监测报告。该报告已提交到相关国家部委,为抗洪抢险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数据的应用为蓄滞洪区监测提供了高效、全面的解决方案,为农业保险、灾害损失核查等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持。这次经验表明,及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灾害监测和评估,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团队通过协同合作,快速响应,为抗洪抢险和防灾减灾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未来将更加注重科技与实际工作的融合,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人民生活安定贡献更多力量。
为了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承担游泳等比赛的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冰球等项目的比赛场地。这也是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
中建一局青年突击队承担了冰立方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任务。如何让“水”变成“冰”?这并无先例可循。
“建功创效月”期间,为完成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的华丽转身,突击队员们经历了100多天,组织了30多次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五种结构模式的实验方案。
通过分析,高频焊薄壁型H型钢组合轻质混凝土预制板体系综合性能最优,获得了科研团队推荐、国际壶联认可。施工过程中,突击队员们又通过反复试验,解决了构件加工的精度问题、薄壁型钢加高强螺栓抗滑移系数及扭矩值问题、结构承载力问题,确保了冰场架体的稳定和平整度。
如何在同一场馆施行分区域温度湿度控制?如何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观赛群众不寒冷?青年突击队员们又在技术、机电、BIM专业领域带领攻坚克难,提前实现“冰水转换”架体搭设,使昔日碧波荡漾的泳池完美变身为四条标准的冰壶赛道。
改造后,冰壶赛道冰面温度稳定在-8.5℃,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在10℃±2℃,看台温度保持在16℃至18℃,相对湿度不超过30%,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既满足比赛环境的需要,又为观众营造舒适的观赛环境。
在2023年“23·7”特大暴雨灾害中,门头沟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强降雨天气,全区河湖水位暴涨、多处区域遭遇险情。
面对道路损坏、通信中断、洪峰过境的严峻考验,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小型消防站全员出动,奋战九天九夜、辗转跋涉三百多公里,为辖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抗洪大堤”。
2023年7月31日凌晨1时许,大台小型站指战员在处置警情归队途中,发现清千路上游水位越来越大,指挥员迅速组织周边群众紧急撤离至地势较高的区域避险。在危急时刻,指挥员下令兵分两组,一组负责安抚被困群众,一组寻找新的安全避险点,经过十多分钟的搜寻后,迅速组织23名群众和5名街道工作者有序撤离到安全区域。
2023年8月1日凌晨,由于强降雨导致断水断电,大台街道下属的9个社区全部失联,大台小型站接到求助信息后,将队伍划分为两个战斗小组,分别携带救援装备开展搜救和转移工作。一组队员前往玉皇庙社区,步行3个多小时,用铁锹救出被埋压的人员。另一组队员沿着残存的铁路沿线公里到达大台派出所附近,沿着8米高的铁路护坡,利用绳索开辟救援通道,翻至派出所院内救助11名被困人员,其中有1名老人和1名行动不便人员。
2023年8月2日后,经与大台指挥部商讨,消防站又担负起为受灾群众运送应急保障物资和药品的任务,确保群众饮食、饮水、卫生安全。
经过9天9夜连续奋战,大台小型站指战员顶着沿途塌方、泥石流、高温中暑、蚊虫叮咬等风险困难,总计徒步行程达300余公里,累计送去各类应急保障物资600余公斤。
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记忆,还有一些记忆被以另一种形式珍藏——以薄如蝉翼、光似镜面的“蝉翼钢”为制作材料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项目明信片火爆出圈。用钢板制作明信片,也是国际邮政史上的第一次,完成这一创举的,是来自首钢京唐公司的一群年轻人。
2021年12月初,接到明信片用“蝉翼钢”生产任务后,首钢京唐公司党委迅速决定召集青年技术骨干成立冬奥明信片“蝉翼钢”青年突击队。
将原本用来制作高端电子产品的“蝉翼钢”用来印制明信片,这对突击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一道环节就是一重关,如何提高“蝉翼钢”的强度和硬度?如何对极薄规格产品进行电镀又不会产生斑驳?在蝉翼钢生产的过程中,突击队员发挥“不畏困难、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先后解决了张力波动、带钢划伤、斑迹类缺陷等30多项可能影响明信片印刷质量的难点问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原本需要40天周期的工序生产,仅用15天就完成了全流程生产。0.12毫米明信片用蝉翼钢也被按时送到了印刷工厂。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突击队员又赶到印刷工厂,对样品图案颜色、位置、大小等指标与设计参数反复比对,协助印刷厂解决了撞机、钢板走位不良、重影、油墨不均等问题。
最终,突击队完成了印刷任务,确保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项目“蝉翼钢”明信片如期发行。